Thursday, October 08, 2009

月身殿顶礼

月身殿顶礼

版本一

离恨有天[1]离爱难,
十方深誓住人寰[2]。
一生缘结有情谛,
亿劫我修大悲禅[3]。
净土宏开袈裟地[4],
明珠光摄九华莲[5]。
真身不灭愿不尽[6],
即自娑婆证涅盘[7]。

版本二

离恨寻常离爱难。
十方深誓住人寰[2]。
竹慈[8]我悟大悲谛,
蒂并因修连理禅[3]。
净土宏开三昧地[9],
明珠光摄九华莲[5]。
月身不灭愿无尽[10],
即自娑婆证涅盘。




注[1]、离恨天:
佛经谓:须弥山正中有一天,四方各有八天,共三十三天。而民间传说认为三十三天中,最高者是离恨天。后比喻男女生离,抱恨终身的境地。
例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这的是兜率宫 ,休猜做了离恨天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回中,警幻仙姑也曾自称“吾居离恨天之上,灌愁海之中,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”。
又比如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第一章:“永结愁思之梦,长居离恨之天。”

三十三天:在佛教体系中,被认为是六欲天之一。又作忉利天。于佛教之宇宙观中,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,四面各为八万由旬,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,高五百由旬,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。中央之宫殿(善见城)为帝释天所住,城外周围有四苑,是诸天众游乐之处。城之东北有圆生树,花开妙香薰远,城之西南有善法堂,诸天众群聚于此,评论法理。四方各有八城,加中央一城,合为三十三天城。据正法念经卷二十五载,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,佛乃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。
(长阿含经卷十八、佛地经论卷五、大智度论卷九、俱舍论卷十一)。
而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中的许多对话亦发生在忉利天(见地藏王菩萨本愿经)。

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,是梵文 Trayastrimśa 的音译,佛教宇宙观用语。根据佛教理论,忉利天处在须弥山顶,中央为帝释天所居,四面各有八天,总共三十三天。帝释天,梵名Shakra devānām Indra,释迦提桓因陀罗,简称“释提桓因”,意为“能天帝”。他居住在须弥山顶中央的善见城,为三十三天之主。因其为欲界诸天,所以并未断七情六欲。佛教相传帝释天曾率领诸天与阿修罗王大战,后来帝释天皈依佛陀,信奉佛教,并率诸天以牛头栴檀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,并以各种卧具和美食供养佛陀及其弟子。

中国佛教一般认为玉皇大帝住在忉利天。

忉利天的天主帝释
《阿弥陀经》上所说的释提桓因,就是这个帝释;在楞严咒里边所说的南无因陀啰耶,这因陀啰耶也就是帝释天。他虽然在天上做天主,但是在佛教里是一位护法。这位天主,就是一般人所谓的万能的上帝。

不错,他是万能的,他不只管天上的事情,也管人间的事情。但他和我们人间的人没有什么分别,为什么?他也有淫欲,也有饮食,也有睡眠这三种欲念,只不过他轻一点,没有我们人间的人这么重。我们人间的人,在饮食方面,几天不吃饭,就饿得受不了;几天不行淫欲,也就觉得很不自在;几天不睡觉,那更觉得精神不够。可是这位帝释,就是一百天不吃饭也可以,两百天也可以,三百天、一年不吃饭,都可以的;一年不睡觉,也可以的;一年没有淫欲,也可以。虽然这样,不过,他还是没有断欲。

忉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岁。以我们人间的一百年,做为忉利天的一昼夜。你想一想:他的寿命虽然一千岁,但是比我们人间多多少年?

忉利天有八万由旬这么大,城池的墙壁是七宝造成的,光是城池就有六万由旬。忉利天天主所住的城叫善见城,所住的宫殿都是用最名贵的宝贝造成的。所以他生到这个地方,就不愿意走了,而愿意在那儿做天主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他的前后左右、四维上下,都是珠宝,房子也是珠宝造成的。这么美丽的地方,这么美丽的宫殿,所以他的欲心也就不会停止,以为这样就满足了,可以在那里安然享受天福。他认为这是最快乐的地方,所以希望一切众生都生到他这个天国,他的世界。我的世界是这么快乐的一个世界,谁欢喜来,我都欢迎!因为他很欢迎人们到他这里来住,他认为他很慷慨;但他不知道他自己的生死也不能了,因为他贪着这种快乐。

那么讲了半天,这个天主是怎么做的?是不是从地下往上升,先做地主,然后升做天主?广州有个风俗,家家都供奉地主。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?或者由地主做人主,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?不是的。那么是怎么做天主的呢?

在迦叶佛时,这位天主原本是个女人,所以你不要以为他是什么不得了的。这个女人发心为佛造一座塔庙,她是什么因缘发起这个心呢?因为她看见一座破庙,已经没有屋顶,没有天花板了。这破庙里有尊佛像,每逢刮风下雨,就会把这尊佛像所贴的金面,从脸上一道一道的冲下来。她一看,就生了一种难过的心:哎哟!这佛像已经都脏了,现在又被风吹,又被雨打,啊!这太不好吧!于是她发心要把这座庙修造好。

她想造庙,但自己没有钱,于是就找她的亲戚朋友,说:我现在要造庙,但没有钱,你们大家可不可以帮我的忙呢?你们有亲戚就找亲戚,有朋友就找朋友,我们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,把这座庙修好。她的亲戚朋友说:可以,我们大家互相合作来造一座庙。这么一找,恰恰就找了三十三个人,她是其中的一个发起人,另外又有三十二个,这三十二个大约多数是女人。这在历史上已不可考,也考察不出来了。若有男人,也很少的。因为男人呢?以为自己了不起,不欢喜造庙,说:这个让女人去做。所以就由三十三个女人把这座庙造好了,又造了一座宝塔。大家都拿出一点钱,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来造庙造塔。

塔庙造完了,这三十三个人的生命结束之后,全都生到天上去了,每一个人有一层天,所以三十三个人就有三十三天。而这三十三天的中间就是忉利天天主──帝释。这是忉利天的由来。


此处活用离恨一词转义,取其字面意思,谓消除仇恨心态容易,放弃亲爱情绪极难。

以上注释部分编引自网络资料


注[2]、十方深誓:
地藏菩萨本愿经,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,云:“十方诸佛慈哀愍我,听我为母发广大誓愿。”
注[3]、地藏菩萨本愿经,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:
……『复于过去无量阿僧只劫,有佛出世,名清净莲华目如来,其佛寿命四十劫。像法之中,有一罗汉,福度众生。因次教化,遇一女人,字曰光目,设食供养。』

『罗汉问之:「欲愿何等?」』

『光目答曰:「我以母亡之日,资福救拔,未知我母生处何趣?」』

『罗汉愍之,为入定观,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,受极大苦。罗汉问光目言:「汝母在生做何行业?今在恶趣受极大苦。」』

『光目答言:「我母所习,唯好食□鱼鳖之属。所食鱼鳖,多食其子,或炒或煮,恣情食□,计其命数,千万复倍。尊者慈愍,如何哀救?」』

『罗汉愍之,为作方便,劝光目言:「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,兼塑画行像,存亡或报。」』

『光目闻已,即舍所爱,寻画佛像而供养之,复恭敬心,悲泣瞻礼。忽于夜后,梦见佛身金色晃耀,如须弥山,放大光明。而告光目:「汝母不久当生汝家,才觉饥寒,即当言说。」』

『其后家内婢生一子,未满三日,而乃言说。稽首悲泣,告于光目:「生死业缘,果报自受,我是汝母,久处暗冥。自别汝来,累堕大地狱。蒙汝福力,方得受生。为下贱人,又复短命。寿年十三,更落恶道。汝有何计,另吾脱免?」』

『光目闻说,知母无疑,哽咽悲啼而白婢子:「既是吾母,合知本罪,作何行业,堕于恶道。」』

『婢子答言:「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。若非蒙福,救拔吾难,以是业故,未合解脱。」』

『光目问言:「地狱罪报,其事云何?」』

『婢子答言:「罪苦之事,不忍称说,百千岁中,卒白难竟。」』

『光目闻已,啼泪号泣而白空界:「愿我之母,永脱地狱,毕十三岁,更无重罪,及历恶道。十方诸佛慈哀愍我,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。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,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。愿我自今日后,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,却后百千万亿劫中,应有世界,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,誓愿救拔,令离地狱恶趣,畜生饿鬼等,如是罪报等人,尽成佛竟,我然后方成正等正觉。」』

『发誓愿已,俱问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:「光目,汝大慈愍,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。吾观汝母十三岁毕,舍此报已,生为梵志,寿年百岁。过是报后,当生无忧国土,寿命不可计劫。后成佛果,广度人天,数如恒河沙。」』

佛告定自在王:『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,即无尽意菩萨是。光目女者,即地藏菩萨是。过去久远劫中,如是慈愍,发恒河沙愿,广度众生。未来世中,若有男子女人,不行善者行恶者,乃至不信因果者,邪淫妄语者,两舌恶口者,毁谤大乘者,如是诸业众生,必堕恶趣。若遇善知识,劝令一弹指间,皈依地藏菩萨,是诸众生,即得解脱三恶道报。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,香华衣服,种种珍宝,或复饮食,如是奉事者。未来百千万亿劫中,常在诸天受胜妙乐。若福尽,下生人间,犹百千劫常为帝王,能忆宿命因果本末。』……
注[4]、袈裟地:
本条资料引自网络:新罗国(位于朝鲜半岛南端)王族金乔觉(696 —794年),24岁时削发为僧,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,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,于山深无人僻静处,择一岩洞栖居修行。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,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,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,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,闵氏自然不暇思索、慷慨应允,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,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。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,又大开眼界、叹未曾有,由静而惊,由惊而喜,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“菩萨”,并为持戒精严、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,唐至德二年(757年)寺院建成,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。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,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。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,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。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,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、精进修行。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,即为闵氏父子。
  金乔觉驻锡九华,苦心修炼数十载,唐贞元十年(794年),于九十九岁高龄,跏趺示寂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,仍“颜色如生,兜罗手软,罗节有声,如撼金锁”。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,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,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,并尊称他为“金地藏”菩萨。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,由此名声远播、誉满华夏乃至全球,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、峨眉山普贤、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。
注[5]、金地藏圣像具出家相,一手执金锡仗,一手执明珠,所谓:“手中金锡, 震开地狱之门 。掌上明珠, 光摄大千世界。”(《地藏菩萨本愿经·赞》);九华莲:南朝时,以此山奇秀,高出云表,峰峦异状,其数有九,故号九子山。唐天宝年间诗圣李白曾数游九华山,睹此山秀异,九峰如莲花,触景生情,在与友人唱和的《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》中曰:“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”,因此“九子山”改为“九华山”。李白吟九华山诗云:“昔在九江(长江)上,遥望九华峰,天河挂绿水,秀出九芙蓉。我欲一挥手,谁人可相从?君为东道主,于此卧云松。”以莲花喻九华山形状。故九华风景区又称莲花佛国。
注[6]、金地藏真身不灭,今供养于九华山月身宝殿。
注[7]、娑婆,大意即俗世凡尘,涅盘,佛教不生不灭之高上境界。
注[8]、《竹譜》竹之叢生,子母相依,曰慈竹。
注[9]、三昧地:梵语 samadhi,为七十五法之一,百法之一。又作三昧、三摩提、三摩地。意译为等持、正定、正心行处。即远离惛沉掉举,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。三摩地的语义诸多,若于说一切有部中,为十大地法之一,与一切心、心所法相应,通于定、散,亦通于善、恶、无记之三性,而无别体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五。本条注释引自网络资料。
注[10]、月身,古文月与肉通,月身即肉身意。

No comments: